功能性長短腳

29歲的林先生因駝背問題就診,但在治療師評估下,發現其實與功能性長短腳與骨盆歪斜有關。症狀包含站立與跑步時雙腳踩踏不均、深蹲時不平衡甚至髖部不適。評估顯示其骨盆前後傾不對稱、足弓塌陷並導致骨盆旋轉。透過徒手放鬆、深臀與臀中肌訓練、以及教練團隊協助,林先生的雙腳受力與髖部不適已有明顯改善。
兩側腳跟對齊後,腳尖位置落差明顯,右腳後縮。
兩側腳長幾乎對齊,腳尖位置相當。
經由物理治療師詳細觀察與理學檢查後發現,林先生的身體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唯心治療團隊為林先生量身打造的計畫如下:
經過多次的治療與訓練,林先生的症狀已明顯改善:
目前療程仍在持續進行,預計將進一步優化骨盆穩定性與下肢協調性。
林先生的案例顯示,功能性長短腳常是由肌肉緊繃、骨盆歪斜、關節活動度受限等因素引起,這類問題多能透過物理治療有效改善。
不過若為結構性長短腳——例如天生骨骼長度差異、骨折後遺症或生長板損傷所導致的骨性不對稱,則無法單靠徒手治療改變腳長。這兩者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如有疑慮,建議先諮詢專業治療師或至醫療院所詳細評估,以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