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時腳踝與大腿外側疼痛

劉先生是一位熱愛馬拉松的跑者,在訓練時發現左腳踝外側疼痛,並在長距離賽事後期出現髂脛束疼痛。經過詳細的評估發現,他的足弓支撐力不足、左側外側支撐力較弱、軀幹旋轉異常,導致跑步時重心偏移,影響穩定性。治療計畫針對肌肉放鬆、動作控制、貼布穩定與運動矯正,幫助改善步態與承重穩定性。在3次治療後,他成功克服疼痛,跑步姿勢更流暢,並在渣打台北馬拉松創下個人最佳紀錄3 小時 20分鐘完賽,比過去快 10 分鐘! 這場突破不僅是物理治療的成效,更是他努力與堅持的成果。
左腳承重時,軀幹向左側偏移過多。
左下肢與地面的垂直角度變大,在承重時更為直立。
經過詳細的動作測試與院外試跑觀察,我們發現劉先生的問題主要來自動作控制與支撐力不足,導致跑步時負擔分布不均,使得某些部位過度受力,進一步影響穩定性與跑步姿勢。
💡單腳站測試發現💡
左腳支撐較弱,但仍可達標
💡試跑發現💡
💡肢與軀幹動作模式分析💡
針對劉先生的跑步動作模式,我們設計了一套改善支撐穩定性、增強柔軟度與減少疼痛的治療方案,讓他能夠在比賽當天跑得更順暢、更穩定。
在經過3次治療後,劉先生的跑步姿勢有了顯著進步!
✅ 承重時,軀幹向左側偏移過多的問題改善
✅ 左下肢與地面的垂直角度變大,承重時更為直立
✅ 雙側揮臂與步距趨於平衡,跑步動作更流暢
此外,由於比賽日期臨近,我們針對馬拉松長時間高負荷需求,特別安排了以下計畫:
但最重要的關鍵,其實還是劉先生日以繼夜的辛苦訓練!
白天上班的他仍然堅持在每天 下班後努力訓練,這樣的毅力與自律真的讓人敬佩!
透過專業的動作分析與物理治療介入,劉先生成功改善跑步時的疼痛與穩定性,讓他在比賽中發揮最佳狀態,突破個人紀錄。這次的經驗證明了跑步姿勢與支撐力訓練對長距離跑者的重要性,適當的肌肉放鬆、貼布支撐與動作控制能有效幫助運動員提升表現、降低運動傷害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