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有運動習慣的朋友,從小運動到大,認真訓練、認真比賽,身上多多少少有一些舊傷。又或者是專業人士,例如:職業音樂家、演奏家、教育者、建築師、施工業者,長期使用特定姿勢特定肌群,身上沒有1~2個舊傷或肌肉疲勞是不太可能的。
不去練肌肉,以後會不會有「肌少症」呢?
舉例來說,打籃球的朋友一定有聽過一個都市傳說,「扭到腳踝之後,就會很容易再度扭傷」。乍聽之下好像很合理,而且身邊的球友也常聽到這個經驗分享,但原理是甚麼呢?
原因一:深層的軟組織沾黏
針對第一點來說,你可能受傷的腳踝走路已經不會痛了,也消腫了,但好像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或是運動的時候會覺得不好出力或是會用其他地方去出力代償幫忙。因為腳踝扭傷後,在外踝關節處很容易會引起腫脹,只要有腫脹就會讓軟組織包含筋膜、韌帶有沾黏的問題產生,如果不在早期趕快處理好腫脹、沾黏問題,拖久了就可能會影響到骨頭關節!
「活動活動筋骨」
我們將身體結構分成筋跟骨,也就是軟組織跟硬組織。一方面來說,如果你的骨架歪掉會把筋膜跟著拉歪,就像假人模特兒如果兩邊高低肩,衣服穿上去也會一高一低對吧!相反的,如果衣服是歪的,穿在假人模特兒身上,久了也會讓假人兩邊有高低差喔!這就是筋跟骨頭的相互平衡拉扯作用。
所以,不是不會痛就代表痊癒了,還需要專業醫療人員去評估你的關節角度、軟組織是否還有深層沾黏,才是對自己較正確的「養身」之道!
原因二:因疼痛而改變出力模式
這就是生物本能啦!如果在非洲大草原,後面有一隻獅子在追你,不管你腳踝扭傷在嚴重,都要拖著腿趕快逃跑啦!所以有些剛扭傷的球友,鞋帶繫緊、牙一咬就繼續上場打完,然後打到身體冷掉後才開始痛到哀嚎。
假設你是左腳踝扭傷,那疼痛的期間你一定會不想讓左腳觸地支撐太多對吧!就會呈現一拐一拐的用右腳支撐出力。那這個模式會隨著左腳踝恢復而完全改變回來變成兩邊平衡出力嗎?
答案是否定的!
你的神經跟肌肉連結會因為這段期間的「肌肉失用」而減少神經的徵召,所以會有那種我很想用力但是出不了力氣的問題產生!
跑步是很強調雙邊平衡出力的運動,如果有肌力失衡的狀況下去訓練,很容易有力氣的腳會承擔主要的負擔,而另一邊受傷側還是使用不太到力量,最後變成健康的腳也開始不舒服喔!
建議要先從受傷腳的單邊訓練開始,從能穩定、吃的到力量的動作去啟動肌肉,讓你的肌肉慢慢開始跟神經建立連結,再開始慢慢加重量去刺激它喔!接著再銜接第二階段的雙腳平衡的出力訓練,這時候才不會都在練你健康的那隻腳。
許多人在受傷後不外乎就是以下步驟:
【受傷→怕痛→不敢動→肌肉萎縮→更不好出力→肌肉代償→更痛】
許多20~30年的舊傷就在這個疼痛輪迴裡面載浮載沉、迂迂迴迴的度過。打了針、吃了止痛消炎藥、注射,該做的都做了,但我還是會痛,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人生。那是因為你沒有跳脫疼痛輪迴的逃避迴圈,你需要在受傷癒合後,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把傷後沾黏或痠痛的部位透過物理治療做排除,再來將已經忘記怎麼正確出力的肌肉,透過專業且科學的訓練把受傷前的肌力喚回。也就是讓該出力的地方出力,該放鬆的地方放鬆。
如果你有舊傷、動作失調、動作卡頓疼痛、想要回歸訓練……等困擾,唯心有專業的運動科學團隊,會由專屬物理治療師與專屬運動教練去規劃專屬於你的復健型動作訓練,讓你用科學的方式,一步一步找回健康、找回生活品質!